2006年6月22日 星期四

低咖啡因咖啡的迷思







低咖啡因咖啡的迷思



小小的一顆咖啡豆中蘊含了千種以上的化學物質,構成其迷人的酸苦甘醇的獨特風味,其中最帶有爭議性且與讓人與健康有直接連想的,當以咖啡因莫屬。咖啡因並不是咖啡的專屬成份,我們平常喝的茶葉及可樂中也都有咖啡因的成份,只是大部分的人可能不知道罷了。(80年代,可口可樂公司併購的一家即溶咖啡因為趕搭低咖啡因的熱潮,還曾廢物利用把萃取出來的咖啡因賣給母公司,添入可口可樂裡, 一舉數得。)

適量的咖啡因可以讓人提神醒腦,也是營造一杯咖啡特殊風味的主要因素,然而有關咖啡因對人體的影響始終就讓人覺得撲朔迷離,其正面與負面的影響應可以從咖啡商品並沒有像是菸酒類產品需要貼上有礙健康的警語就可知其負面的影響並不是像道聽途說的那麼危言聳聽。

由於咖啡因的說法甚多,因此有釵h喜愛咖啡卻擔心咖啡因攝取的人轉而引用『低咖啡因咖啡』,然而,用來去除咖啡因的溶劑也一度被證實與惡性腫瘤病變有直接的關係。 1975年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指出之前用來萃取咖啡因的三氯甲烷,老鼠服用高劑量後會出現惡性腫瘤病變,其實三氯甲烷在萃取過咖啡因後殘留在咖啡豆上的劑量在烘焙過程幾乎會被完全燃燒掉,不致威脅到人體健康。但是報導還是對低咖啡的市場造成影響,因此後來咖啡大廠只好改用二氯甲烷或乙酸乙酯做為溶劑。(二氯甲烷在1985年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檢驗; 此兩者皆為合法的萃取溶劑。)

雖說實驗證明萃取咖啡因的溶劑幾乎不殘留,但是硬用化學藥品將咖啡豆中的咖啡因成份去除總是難讓人心安,釵h專業級的咖啡人士不買低咖啡因的咖啡的理由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透過化學溶劑去除咖啡因的咖啡除了少了原有的天然風味,還多出了淡淡的異常的怪味;因此我們建議,與其選擇以化學方法去除咖啡因的低咖啡因咖啡,不如選擇不同的萃取方式來準備咖啡,或是選擇咖啡的產區。

一般來說,不同的萃取方式對咖啡因的攝取量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的;例如虹吸式的萃取方式就比濾泡式或是Espresso高出了一至二倍,又如美式的淡咖啡喝法可以讓一個人一天喝上十來杯也不會有咖啡因攝取過量的問題。各個不同的產區也有咖啡因高低的明顯不同,不過這只是較廣泛的看法,當然也有一些產區的莊園的重植方式會讓其咖啡豆與同產區內的其他咖啡豆表現不同。眾所週知,爪哇咖啡(羅布斯塔豆種)或是蘇門答臘的曼特寧,和中美洲高海拔的瓜地馬拉或是宏都拉斯比較,咖啡因的含量就高出了約有四倍;這一點或野i以說明為什麼喝慣了曼特寧咖啡或濃咖啡的人,很難再接受其他風味的咖啡。



通常經常飲用咖啡的人都有偏好的沖煮方式;若是不願意改變沖煮方式,最快的方法可能就是改選高海拔的產區,或是以有機方式種植的咖啡。一般來說,高海拔的山岳地帶由於氣候較寒冷,空氣也較稀薄,因此咖肥漿果的成長速度會變的較緩慢,所以蘊藏於咖啡果實內的菁華物質也相對的提高釵h,咖啡因的含量會相對的較低;值得一提的是,中南美洲又有釵h的高山產區位處火山地帶,火山爆發所噴出的岩漿在冷卻風化後形成天然的有機肥料,咖啡樹種在火山灰質的土壤中,是最佳的有機作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